top of page
JLMS_Jenny

<如果沒有電腦,你會教課嗎?>

<如果沒有電腦,你會教課嗎?>

如同標題:如果沒有電腦,面對面的課程,老師們會教課嗎?

我會這麼問,是因為最近開始到一個外國政府單位上課。

上課前,進入單位某特定區域,手機、電腦這類3C用品都必須留在外頭置物櫃中,不可以攜帶入內,而學生辦公室正位於這個特定區域內。


這樣的情況下,老師們還會教課嗎?



我知道在科技時代下,很多老師會將課本內容或是補充教材製作成精美的PPT、簡報,加上大家環保意識抬頭,無紙化成為趨勢。所以上課帶平板、電腦成為很多校園常態、家教老師的趨勢。對於學生而言,不用辛苦識別老師手寫字,猜想字跡到底寫什麼,上課的書包都變得更加輕便,還可以直接跟老師要補充教材檔案複習。可說是沒有走傳統老路的必要啊~


但如果遇到我上述的上課情況呢?

一切必須回歸最懷舊、最老派的學習方式,課程還能順利進行嗎?
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數位化這件事我到大學開課程委員會議時,也聽過語言科系目前在學學生希望老師上課多使用PPT教學的要求。自己去演講也常被其他老師問到:老師你都用什麼軟體輔助教學?


但說實話,如果是線上成人課程,我真的只有字體帶拼音或無拼音的words檔+螢幕分享。

如果是幼兒,可能會附帶動畫或簡單可互動的簡報。

至於面對面的課,我一直以來上課方式就是一個小白版和輕便的教材。


因為自己的教學族群大部分都是一對一個人,又是相對的客製化課程,因此我不太喜歡花大量時間製作ppt,因為可重複使用的機率太低,還花費我很多時間。

我反而會讓課程回到我的學生學習中文的最原始目標:

聽和說的互動。(不依賴3C及課本。)


保持聽說練習最自然、最即時的狀態,就像朋友在聊天中學習的狀態。

(這也跟我與學生的關係有關:我們是平等的互動關係,不是老師對學生的關係)


耗費時間製作這些數位教材,我不如專心思考如何創造自己課程的差異化和獨特性,包括我跟學生互動時輸出的語言精准度(是否符合學生身份、學習需求)。讓學生學習的這段時間能有最多的練習與足夠的深度。
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一個一棒打醒夢中人的故事跟大家分享:

在五、六年前,剛進入教學初期,當時也不太確定是否要在自己的課程中使用遊戲互動軟體。但看當時老師們都將Kahoot加入課程學習成果檢核中,覺得好像是個不錯的方式。

某次學生在歐洲出差,我也使用了這個遠距互動測驗軟體。想說:這個學生是工程師,應該會覺得這是一個不錯的結合。


我幻想著我把課程變得更多元有趣,殊不知我的這個環節被學生批評到一文不值,他當時的語言直譯大概是:這倒底是什麼爛東西。我不懂為什麼要用這些軟體,為什麼不能用最有機的方式學習語言。


教學初期,還沒抓懂歐美人的直白,當下很挫折、覺得自己糟透了,但也要虛心接受學生的回饋。而身為一名很頂尖的軟體工程師,他和他朋友們基本上都是走在全球科技浪尖的人,當他說出這句話,一定有他不同的見解。


我忍住當時自己很挫折的心情,心平氣和地告訴學生我的最初用意,他也跟我說了他的想法。

經過想法交換後,我們找到了最好的學習方式。(我與學生的關係是一場jazz jam session)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
說了這麼多,不代表要因噎廢食,很極端地回到最原始沒有3C協助的教學模式下教課。


對於我而言,想辦法跟上時代改變、不斷學習,保持彈性變得更重要。(不能在最浪尖,但至少跟著浪一起前進)


今天也抽空參加了<台灣教育科技展>,在會場還巧遇了同為華語老師的歐喜強老師,跟圈內老師不太熟悉的我,看到之前因為論壇而結緣的老師,非常開心。

因為在那場論壇中,歐喜強老師對於AI是否應用要教學中他持正面態度,自己也非常贊同歐老師在論壇中的觀點。



珍妮一邊說:

想辦法讓中文教學用最有機的教學方式,不仰賴簡報與課本。


但同時又說

科技變很快,跟上時代很重要。


我想,這兩者沒有矛盾衝突,重點是保持彈性。


當禁止攜帶3C教學時,原始老派的教學方式品質與內容一樣不受影響。

當可以使用工具教學時,工具的應用是要能讓課程加分,而不是珍妮五六年前那個失敗的經驗,沒加到分反而變零分。

當兩種技能都會了,有更多的彈性,就有更多的選擇權。


(雖然當年被學生批得一文不值,但這位學生至今依舊跟我上課。我也沒虧啦,反而是學到寶貴一課)

Comments


bottom of page